“願天下有情人,都成了眷屬,是前生註定事,莫錯過姻緣。”
在我國民間傳說中有一位媒神,白鬍多須,臉泛紅光,左手持著姻緣簿,右手拄著柺杖,這就是月下老人,簡稱月老。月下老人的故事出自唐朝《續玄怪錄》,故事梗概:在唐朝的時候,有一個叫韋固的書生路過宋城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棧,夜晚在月光下遇到月下老人,月老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物件,後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。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宋城的南店,唐朝文學家李復言便把這則傳聞取名為《定婚店》,收錄在《續幽怪錄》一書中,世代相傳,男女老少皆知。
在古代民間有一種認知,人們相信美好姻緣是月下老人促成的,所以新婚的夫妻還會到月老廟還願。誰與誰能結為夫妻,那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紅繩繫足選定的,所以民間多有給月老塑像、立廟,以求佑護的,久而久之,月下老人成為我國民間家喻戶曉的婚姻之神。舊時杭州的西湖邊上,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,懷春的少女,慕偶的寡男,進去燒香、抽籤、許願的,絡繹不絕。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,確定男女姻緣,反映了古人姻緣前定的觀念,是古人命定觀的表現之一。
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,確定男女姻緣,反映了唐人姻緣前定的觀念,是唐人命定觀的表現之一。唐人以為,人的命運,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,“天下之事皆前定”(《感定錄.李泌》),“人遭遇皆系之命”(《紀聞.王》),“人事固有前定”(《續定命錄.韓泉》)。
唐人的這種前定觀念,當然也表現在婚戀方面,“結縭之親,命固前定,不可苟求”(《續玄怪錄.鄭虢州騊夫人》),“伉儷之道,亦系宿緣”(《玉堂閒話.灌園嬰女》)。
月老形象的出現,正是這種命定觀在婚戀領域的藝術化、形象化。其實,在李復言《續玄怪錄.訂婚店》之前,唐人小說中還有類似的形象,戴孚《廣異記.閻庚》雲:
仁亶見其視瞻非凡,謂庚自外持壺酒至,仁亶以酒先屬客,客不敢受,固屬之,因與合歡。酒酣歡甚,乃同房而宿。中夕,相問行禮,客答曰:“吾非人,乃地曹耳,地府令主河北婚姻,絆男女腳。”仁亶開視其衣裝,見袋中細繩,方信焉。
這裡自言為地曹的“客”,即是“主河北婚姻”者,同樣是透過以袋中之繩“絆男女腳”的方式,確定世間男女姻緣。可見,在唐代,婚姻前定、主於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觀念。世間男女之所以能成為夫妻,是由於地府冥吏以繩相系,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。
不過月老於月下結繩以定婚姻的形象,更具詩意,因而流傳更廣,遂成為故實,月下老人也因此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婚姻之神。
“新年月老把你找,桃花紅線把你繞”。月老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天上專管男女感情和婚姻的媒神,又稱“月下老人”。月老主司婚姻,能夠做到千里姻緣一線牽。
清人沉三白在《浮生六記》中說,月下老人“一手挽紅絲,一手攜杖懸婚姻簿,童顏鶴髮,賓士於非煙非霧中。”我國不少地方有月老祠,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雲庵中有個月老殿,殿的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,膾炙人口,對聯雲:“願天下有情人,都成了眷屬;是前生註定事,莫錯過姻緣”。
《紅樓夢》中也說,“千里姻緣一線牽。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,預先註定,暗裡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,憑你兩家隔著海,隔著國,有世仇的,也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。…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,再不能到一處。”
月下老人靈籤是適婚男女必求的籤詩,是民間流傳最久的籤詩。